域名集市

农产品商标交易升温:区域公共品牌如何避免“嫁衣”之痛?

“傍名牌”曾是不少农产品快速打开市场的捷径,但如今,情况正在发生变化。 “十年前我们带着‘阳澄湖’大闸蟹去参展,展位上摆满授权证书才能取信于客户。现在只要亮出这个商标,采购商就认。”在江苏经营大闸蟹生意的李成感慨道。 他口中的“这个商标”,正是三年前通过知识产权交易平台购得的“苏蟹”品牌。这笔看似普通的交易,却让他的蟹价较同类产品高出30%,且销量稳居当地前列。 这不是孤例。据农业农村部相关数据显示,2023年我国农产品商标交易量同比增长47%,其中区域公共品牌交易占比显著提升。曾经被束之高阁的农产品商标,正成为市场竞争的新筹码。 “金字招牌”的价值裂变 在山东寿光,“寿光蔬菜”这个集体商标的使用权交易一度引发热议。当地蔬菜合作社通过授权使用该商标,产品成功进入北京、上海等高端超市,售价提升15%以上。 “商标背后是品质承诺和消费信任。”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李雯表示,“随着消费升级,消费者愿意为可信赖的品牌支付溢价,这推动了农产品商标的价值重估。” 这种价值重估在交易市场表现得尤为明显。据知产宝数据库统计,2023年农产品商标交易平均金额达28.6万元,较五年前增长近三倍。其中,具有地理标志特征的商标交易溢价尤为显著。 交易热潮下的隐忧 热潮背后,问题也随之浮现。 在江西某茶叶产区,一个传承百年的老商标因企业改制被私下转让,当地茶农不得不另起炉灶重建品牌。“就像养大的孩子被送人,痛心却无力挽回。”一位老茶农说。 类似的“嫁衣”之痛并非个例。部分区域公共品牌在交易后管理缺位,导致品牌价值稀释;一些传统老字号因权属不清引发纠纷;还有的农产品商标被抢注后高价倒卖,增加生产者负担。 “区域公共品牌具有公共属性,其交易需要特别谨慎。”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法官王静指出,“既要尊重市场规律,也要考虑产业可持续发展。” 规范交易之路 面对这些问题,各方正在寻求解决方案。 今年初,浙江安吉县探索出“商标托管”模式,由行业协会统一管理“安吉白茶”地理标志商标,使用者需达到严格标准并缴纳品牌使用费。既保障了品牌价值,又让符合条件的生产者共享品牌红利。 在法律层面,新修订的《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》明确规定,地理标志商标转让需经省级农业主管部门审核,并公示交易信息,防止无序转让。 市场也自发形成了一些创新做法。比如某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推出“商标价值评估+交易鉴证+品牌管理”一站式服务,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商标定价提供参考,并协助买卖双方制定品牌过渡方案。 未来的方向 “农产品商标交易不应是简单的一买了之。”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认为,“需要建立全链条管理体系,包括交易前的价值评估、交易中的规范操作和交易后的品牌维护。” 他建议,对于区域公共品牌,可借鉴法国葡萄酒AOC制度,建立使用标准和监督机制;对于企业商标,则需完善价值评估体系,促进交易透明化。 随着《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(2021-2035年)》深入实施,农产品商标交易正迎来规范化发展的新机遇。如何让这些“金字招牌”在流转中保值增值,而非简单易主,成为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重要课题。 “品牌是农产品的翅膀,但翅膀要长在自己身上才行。”一位经历了商标纠纷后重整旗鼓的农产品企业负责人这样说。或许,这正是农产品商标交易热给行业带来的最深启示。
Copyright © 2024 创企快帮 网站内容受版权法保护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
网站备案:闽ICP备2020022886号

在线咨询

免费咨询

联系电话:18559305163

咨询客服

要省心省力?
顾问一对一帮您寻找